第445章:被催化的龙场悟道
刘大夏是真的在习“黥事”,每一期的华夏日报都没有落下,甚至连《钢铁是怎么造就的》也有收藏。
王阳明在华容待了三天,期间同刘大夏交谈多次,又与他的弟子交谈多次。
他对黥事的了解加深不少,还在刘大夏家中,参观了一些黥人的物件。
他对黥人造的农机叹为观止,更被黥人制造的瓷器所惊艳。
而了解愈多,黥人的形象就愈发的清晰,王阳明已经隐隐对黥人有些钦佩。
觉得黥人能够战胜大明,靠的不仅不是野蛮,反倒是靠的他们的遵从的学问。
这一刻,王阳明相信,黥人也存有天理,他们对待天理的态度,更是令他们读书人望尘莫及。
黥人穷究天理,乃是为了践行天理,这一条便令王阳明颇为感慨。
……
再次上路后,王阳明一边赶路,一边看着黥人的报纸。
他对于每个月的理论文章最为看重,往往一遍都会琢磨好几天。
起初他觉得黥人行文粗鄙,可通读几遍之后,往往被这简练通俗的文风所啧啧称奇。
十天后,王阳明第一次遇到通读《颜政哲学》的难解疑惑。
这是一个系列的文章,属于《世界的联系与发展》一节,详细论述的是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
这几篇理论文章让王阳明陷入苦思,因为经过颜政的升华后,这几篇文章重新定义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其核心就是“物无孤立之理”,天、地、人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切都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事在人为,想要获得某种想象中的结果,就必须根据条件,去制定出最合适的方案。
在这一点上,通篇未曾提儒家,可深究一下就能明白,这篇文章否认了儒家的说教和克己复礼。
因为个人道德于客观环境而言,并不是促使其变化的主要条件之一。
同时又深刻指出,人们所面对的世间万事万物,始终都处在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之中,万事万物的种种联系交织起来,便构成了我们眼前的世界图景,且事物的普遍联系,一定会导致事物运动发展,因为一变万变,只要时光在流转,便无永恒之物。
这些理论看似很简单,实则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承认这些理论,那么就相当于承认事物是发展的,今日之真理,或许到了明日,就将不再适用。
这让王阳明有些无所适从,觉得这番黥人的道理,过于的绝对。
假如有机会的话,他很想找这个颜政辩经,好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只不过这一系列的文章,却给王阳明打开了一个思路。
他放下疑惑,继续往下边看。
接下来便是《世界的物质性》,开篇就认定世界就是物质的,是客观实在的,人的意识乃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并能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王阳明的疑惑增加了,他接受的是儒释道结合的价值观,自然不敢苟同这些歪理。
可越往下看,他的疑惑就越多,尤其是读完《认识论》和《实践论》后,王阳明只觉得一口闷气憋在胸口。
他思绪乱了!
他赶忙拿出圣贤书看起来,想要摆脱掉这些歪理学说的影响。
但就如同一团乱麻被倏的从中砍开,看似整齐了,实则不少线头又从断口处蔓延开来。
圣贤书也读不下去了,王阳明开始打坐参禅,路上刻意欣赏风景,将思绪从黥人学问中抽出来。
……
半个月后,王阳明抵达龙场驿。
他面无表情,旅途的奔波,终是让他思绪安宁下来,一路来的参禅,也让他更加通透起来。
此刻来到龙场,望着已经被野草淹没的驿站,望着已经无法住人的房子,王阳明淡然一笑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言毕,就带着两个长随,开始清理野草。
轰隆隆,贵州天气多变,方才还晴朗的天空,刹那间便乌云大作起来。
王阳明想去找户人家避避雨,却发觉四周皆是山岭,一户人家的影子都没有。
大雨哗啦啦的落下,主仆三人很快就成了落汤鸡。
好在不多时,他们就发现在龙场驿附近,有一个山洞可以避雨。
三人来到山洞,洞中没有柴禾可以生火,也没办法去捡柴,只能换下湿透的衣裳,眼巴巴的望着雨幕。
王阳明又开始打坐参禅,洞外雷声滚滚,他强定心神。
宛如天人相交,他在思绪中,与那个叫颜政的黥人,进行了一番交锋。
这场思绪的交锋,已经持续差不多十来天,王阳明可以控制心绪后,便日日参禅与颜政进行学问的辩驳。
《世界的物质性》《实践论》《认识论》《世界的联系与发展》《矛盾论》,他早已经熟记通读,此刻在心中,就开始逐条的辩驳。
然而,十多天的辩驳,王阳明只觉得这个黥人的学问,乃是自成一脉,无比的坚硬厚实,一环扣一环,前后都能自圆其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始终处在变化与发展之中……”
“量变与质变、矛盾普遍存在、实践的本质……”
“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目的的确立……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
嗡——王阳明参禅参出了细汗,脸色也有些发红起来。
他宛如入梦了一般,突然回想起多年前抱着竹子“格物”,他对着竹子苦思七天七夜,什么都没有得到,反倒是大病一场。
格物……实践……格物……实践……
轰隆,洞外一声惊雷,将洞内照的大亮。
王阳明以实践入手,参详儒释道,对朱熹的学说进行再定义,顿时觉得一切仿佛都说的通了!
“轰隆隆!”
电闪雷鸣,恍若白昼,思想的火光在龙场驿的小山洞里也摩擦出火花。
当王阳明换种思路,以《实践论》参详以往学问时,各种不通达的地方,此刻都豁然开朗。
他参禅参到笑了,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朱熹给出的成圣的道路。
八条目的开端,即“格物”和“致知”。开端若是不对,那么就是第一步便踏错。
王阳明就是在格物的时候,抱着竹子苦思无果,进而对朱熹的学问,产生了疑问
按照朱熹的意思,格物就是在事物上寻求道理,即“天理”,致知就是在心里不断扩充对事物的“知”。
因此朱熹要求那些想要践行圣人之道的读书人,必须对圣人所著的经典逐字逐句研究明白,了然于胸,然后实践之,以达到圣人通达的境界。
而在熟读黥人实践论后,王阳明豁然开朗,觉得必须将“知”和“行”结合起来。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真知和能行不能分开,真知必然能行,能行必然是知!
想到这一点后,王阳明心中闷气顿消。
对圣人的理解,必须在圣人所说的具体事情上完成,而不能通过读书!
寻章摘句乃是岔路,如果认为自己理解“知”了,但依然不能实践,则是没有真正理解。
其原因是因为内心充满了私意杂念,即气拘物蔽。
王阳明猛的睁开眼睛,不禁一声长啸,大声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他找出黥人的报纸,再度阅读起黥人的《颜政哲学》,他心里头明白,困顿他二十余年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
豁然开朗的感觉极好,洞悉大道的感觉令人浑身轻飘飘的。
朝闻道,夕死足矣!
王阳明再看黥人的学问时,再也无法乱自己的心,此刻他只觉得,黥人的学问合乎大道,与圣人的学问,可以殊途同归!
………
正德二年春夏之际,王阳明悟道于龙场!
自大明与东秦成为一对矛盾开始,颜政就无法阻止双方对彼此的影响。
颜政哲学的激化下,王阳明龙场悟道提前,还不知会卡出什么样的BUG。
…………
…………
http://www.quanxilieshou.com/yt77188/334606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uanxilieshou.com。全息猎手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uanxilieshou.com
王阳明在华容待了三天,期间同刘大夏交谈多次,又与他的弟子交谈多次。
他对黥事的了解加深不少,还在刘大夏家中,参观了一些黥人的物件。
他对黥人造的农机叹为观止,更被黥人制造的瓷器所惊艳。
而了解愈多,黥人的形象就愈发的清晰,王阳明已经隐隐对黥人有些钦佩。
觉得黥人能够战胜大明,靠的不仅不是野蛮,反倒是靠的他们的遵从的学问。
这一刻,王阳明相信,黥人也存有天理,他们对待天理的态度,更是令他们读书人望尘莫及。
黥人穷究天理,乃是为了践行天理,这一条便令王阳明颇为感慨。
……
再次上路后,王阳明一边赶路,一边看着黥人的报纸。
他对于每个月的理论文章最为看重,往往一遍都会琢磨好几天。
起初他觉得黥人行文粗鄙,可通读几遍之后,往往被这简练通俗的文风所啧啧称奇。
十天后,王阳明第一次遇到通读《颜政哲学》的难解疑惑。
这是一个系列的文章,属于《世界的联系与发展》一节,详细论述的是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
这几篇理论文章让王阳明陷入苦思,因为经过颜政的升华后,这几篇文章重新定义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其核心就是“物无孤立之理”,天、地、人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切都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事在人为,想要获得某种想象中的结果,就必须根据条件,去制定出最合适的方案。
在这一点上,通篇未曾提儒家,可深究一下就能明白,这篇文章否认了儒家的说教和克己复礼。
因为个人道德于客观环境而言,并不是促使其变化的主要条件之一。
同时又深刻指出,人们所面对的世间万事万物,始终都处在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之中,万事万物的种种联系交织起来,便构成了我们眼前的世界图景,且事物的普遍联系,一定会导致事物运动发展,因为一变万变,只要时光在流转,便无永恒之物。
这些理论看似很简单,实则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承认这些理论,那么就相当于承认事物是发展的,今日之真理,或许到了明日,就将不再适用。
这让王阳明有些无所适从,觉得这番黥人的道理,过于的绝对。
假如有机会的话,他很想找这个颜政辩经,好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只不过这一系列的文章,却给王阳明打开了一个思路。
他放下疑惑,继续往下边看。
接下来便是《世界的物质性》,开篇就认定世界就是物质的,是客观实在的,人的意识乃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并能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王阳明的疑惑增加了,他接受的是儒释道结合的价值观,自然不敢苟同这些歪理。
可越往下看,他的疑惑就越多,尤其是读完《认识论》和《实践论》后,王阳明只觉得一口闷气憋在胸口。
他思绪乱了!
他赶忙拿出圣贤书看起来,想要摆脱掉这些歪理学说的影响。
但就如同一团乱麻被倏的从中砍开,看似整齐了,实则不少线头又从断口处蔓延开来。
圣贤书也读不下去了,王阳明开始打坐参禅,路上刻意欣赏风景,将思绪从黥人学问中抽出来。
……
半个月后,王阳明抵达龙场驿。
他面无表情,旅途的奔波,终是让他思绪安宁下来,一路来的参禅,也让他更加通透起来。
此刻来到龙场,望着已经被野草淹没的驿站,望着已经无法住人的房子,王阳明淡然一笑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言毕,就带着两个长随,开始清理野草。
轰隆隆,贵州天气多变,方才还晴朗的天空,刹那间便乌云大作起来。
王阳明想去找户人家避避雨,却发觉四周皆是山岭,一户人家的影子都没有。
大雨哗啦啦的落下,主仆三人很快就成了落汤鸡。
好在不多时,他们就发现在龙场驿附近,有一个山洞可以避雨。
三人来到山洞,洞中没有柴禾可以生火,也没办法去捡柴,只能换下湿透的衣裳,眼巴巴的望着雨幕。
王阳明又开始打坐参禅,洞外雷声滚滚,他强定心神。
宛如天人相交,他在思绪中,与那个叫颜政的黥人,进行了一番交锋。
这场思绪的交锋,已经持续差不多十来天,王阳明可以控制心绪后,便日日参禅与颜政进行学问的辩驳。
《世界的物质性》《实践论》《认识论》《世界的联系与发展》《矛盾论》,他早已经熟记通读,此刻在心中,就开始逐条的辩驳。
然而,十多天的辩驳,王阳明只觉得这个黥人的学问,乃是自成一脉,无比的坚硬厚实,一环扣一环,前后都能自圆其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始终处在变化与发展之中……”
“量变与质变、矛盾普遍存在、实践的本质……”
“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目的的确立……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
嗡——王阳明参禅参出了细汗,脸色也有些发红起来。
他宛如入梦了一般,突然回想起多年前抱着竹子“格物”,他对着竹子苦思七天七夜,什么都没有得到,反倒是大病一场。
格物……实践……格物……实践……
轰隆,洞外一声惊雷,将洞内照的大亮。
王阳明以实践入手,参详儒释道,对朱熹的学说进行再定义,顿时觉得一切仿佛都说的通了!
“轰隆隆!”
电闪雷鸣,恍若白昼,思想的火光在龙场驿的小山洞里也摩擦出火花。
当王阳明换种思路,以《实践论》参详以往学问时,各种不通达的地方,此刻都豁然开朗。
他参禅参到笑了,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朱熹给出的成圣的道路。
八条目的开端,即“格物”和“致知”。开端若是不对,那么就是第一步便踏错。
王阳明就是在格物的时候,抱着竹子苦思无果,进而对朱熹的学问,产生了疑问
按照朱熹的意思,格物就是在事物上寻求道理,即“天理”,致知就是在心里不断扩充对事物的“知”。
因此朱熹要求那些想要践行圣人之道的读书人,必须对圣人所著的经典逐字逐句研究明白,了然于胸,然后实践之,以达到圣人通达的境界。
而在熟读黥人实践论后,王阳明豁然开朗,觉得必须将“知”和“行”结合起来。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真知和能行不能分开,真知必然能行,能行必然是知!
想到这一点后,王阳明心中闷气顿消。
对圣人的理解,必须在圣人所说的具体事情上完成,而不能通过读书!
寻章摘句乃是岔路,如果认为自己理解“知”了,但依然不能实践,则是没有真正理解。
其原因是因为内心充满了私意杂念,即气拘物蔽。
王阳明猛的睁开眼睛,不禁一声长啸,大声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他找出黥人的报纸,再度阅读起黥人的《颜政哲学》,他心里头明白,困顿他二十余年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
豁然开朗的感觉极好,洞悉大道的感觉令人浑身轻飘飘的。
朝闻道,夕死足矣!
王阳明再看黥人的学问时,再也无法乱自己的心,此刻他只觉得,黥人的学问合乎大道,与圣人的学问,可以殊途同归!
………
正德二年春夏之际,王阳明悟道于龙场!
自大明与东秦成为一对矛盾开始,颜政就无法阻止双方对彼此的影响。
颜政哲学的激化下,王阳明龙场悟道提前,还不知会卡出什么样的BUG。
…………
…………
http://www.quanxilieshou.com/yt77188/334606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uanxilieshou.com。全息猎手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uanxiliesh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