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劣势
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是不断资本加密、排斥劳动力的一个过程。
具体怎么解释呢?大家结合前面的章节,张克在唐山建立西方新式工业钢铁厂,机械开采铁矿,刚刚出产钢铁,铁矿就立刻把唐山地区传统的冶铁行业全部挤垮掉了。
那些失业的传统矿工,铁匠,要么选择被收编,要么选择转行。
后面又随着北方铁路网开始快速建设,凡是铁路修到的地方,传统的铁匠根本就没有生存空间,传统铁匠只能从主业变成一个副业,这些人想要和祖辈一样,光凭借打铁就想要养活自己和家人是不可能了。
大家知道,自近代以后,海运技术进步,走海运的船运业也越来越发达,海运的风险越来越小。
但是传统走内地的漕运改海运,一直是争论不休。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一句,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什么意思呢?就是海运可能很好。但是通过内地的漕运,可是养活了100万的河运从业人口!如果改漕运从海路走了,那这100万人何去何从?没有土地空间安置,一个不好,肯定是要…反求活的。
随着轮船招商局,铁路总局,在北方快速增加船只,新开航线,铺设铁路。
整个北方所有的长途运输行业基本上都被新兴的轮船海运和铁路陆运系统垄断蚕食。
传统的漕运,车行等行业关于长途运输的业务基本上被打垮了。只剩下避开新兴铁路和轮船运输路线的偏远运输支线业务。
我在前面的章节里说过,粮食的运输按照15%的比例来计算损耗。这个数据当然是我大概估算的,一点都不准确,里面的要素,长途还是短途,伙食住宿,车辆牲口磨损消耗,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复杂了。
但是我们就用这个数据来计算。整个北方铁路网覆盖地区,山东、河北、河南和新加入的山西,山西有1000万人口。加起来就是一共7700万人口。
7700万人口的百分之1.5。将近100万人口,我们去掉一些避开了长途运输等主要线路的偏远运输市场,短线运输行业还能残留掉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算一半,这就是50万传统的运输行业从事人员必须要下岗了。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子承父业,可能都干了好多代的养家糊口的生路,突然之间就完蛋了,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了,必须要另谋出路。
他有多少种选择?投入到新兴行业去做工人,成为工业发展需要的廉价工人,代替机器。投入农业去做拥户,替代牲口,还是流浪等死?
这些失业人员可以挤进去的只有这三大方向,因为他们不向下竞争,新行工业行业没有足够的岗位,没有容纳他们的空间。
他们的生活毫无疑问是变得更加悲惨了。那些新兴的现代工业,每年投资回报超过20%,每年上百万银子的收入,就是从这些被击垮的几十万人和家庭的生计中一点一滴汇集而来的。
随着波及到的地区越来越多,新兴的行业越来越多,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有着生活空间地位的,传统行业从事人员开始大规模失业、破产变成流民。
这些人为了求活,就必须要去求职,进入人力市场去谋生。
而随着大量的人力进入求职市场,却没有足够的新兴工业岗位去满足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需求。
市场环境下的工资水平必然越来越低,以至于别提工资了,只要是给口饭吃,能活人就有人愿意干。
这就产生了一个逻辑循环。
越是发展新兴工业,就越是有传统行业的人会破产失业。
越是有破产、失业的人进入人力市场,农业,工业中底层的人员,工资水平就越低。
占比不小的低层人员,工资的水平越低,相关行业的产品就越发的具备竞争力,行业的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在农业和牲口争口粮,在工业和机器拼成本)
新兴技术工业出现的速度就越快。
工业技术进步迭代的速度就越快,相对的失业的人口就会更多。
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逻辑。
这个逻辑就是一旦农民社会进入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其速度只会增快,而无法停下来的内涵逻辑,为了更多岗位利润,去争抢更多市场份额,对投资获益最大的行业,还不能收税,收了,一时解渴,市场份额都会便宜别国。
在首批进行工业化的国家,比如英国和法国。在这些国家,这个逻辑有体现,但是却不是非常明显。
因为大量的失业民众可以参与海外的殖民地开拓,以此来暂时逃离整个工业化的逻辑循环。
但是没有大量殖民地来安置移民的国家呢?
比如说德国,德国为什么作为后发国家,他的工业却越来越强?凭什么?
就是因为大量传统的从业人员没有海外殖民地可以去,或者成本高更高,无法接受。
所以只能强迫性的被投入工农业人力市场,变成工农业,朝现代化转型的廉价的人力成本。
以此来降低了德国的工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才能作为后发的工业国家,却在国际市场中却越来越强盛。
那么俄国呢?前面章节我们说了俄国的非农人口大概是占总人口的30%。但它却被定义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后发工业国家,以俄国人口超过1亿的庞大基数,加上这个社会内部转化逻辑,就算拥有30%的非农人口,也绝对是强大无匹的工业国,或者在朝着强大无匹的工业国之路迈进,但为什么在世人的普遍认知中,它都是一个弱小的后发工业国呢?
答案就在于俄国的传统贵族农业地主阶级。
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封建势力,他们的实力太过强大,控制住了新兴工业,也就是说,俄国也是个新兴的工业国,但是在国内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却不是现代工业化集团。
是传统的农业贵族在主导着整个社会。
他们也控制着新兴工业集团的规模大小、和社会权利。
在1853年的俄国认为自己的国力强盛,可以向外扩张,但是在克里米亚遭遇工业国的阻拦,在自己的家门口,却被不远千里远征的英法击败。
以传统农业贵族势力,控制新兴工业势力的社会结构,被证明是落后的。
俄皇期望发动变革来改变社会权力构成。
这就是非常著名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但是俄国沙皇?他有几个师?
作为传统的社会主导阶级,国家的统治者,地主贵族们的力量太过于强大。
哪怕是沙皇在拉偏架,新生的工业化集团也完全不是对手。
这就是人心的厉害之处,被打败了又如何?俄国庞大的体量还是欧洲宪兵,我们可是在家里击败了拿破仑,没有国家可以打败俄国,不能扩张又如何?食利阶级表示为什么要变法?要让出权力?大家一起保守不好吗?
秦国不是面临灭国的危险,能变法成功吗?楚国之大,谁会想到自己会速亡?变法不就不了了之了吗?
我大俄外无强敌,何必变法?
这次改革有进步吗?有进步。但是进步了多少,有多少效果?我没有去具体研究过,但在我的认知之中,这次改革只是从传统的农奴制改变为了工奴制。
这个社会给新兴的工业集团腾出了发展的空间,但传统的农业贵族还是牢牢的把控着权利,保持着对工业集团的压制。
你们不是社会的主人,只是狗子和工具而已,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要不然大炮刺刀可不长眼啊!
也就是说,如果俄国的非农人口有30%,那最少是四五千万人的非农人口,这个时期拥有这样的数量,已经快比得上一些工业国家的人口总数了,但为什么如此弱小?就因为这30%的非农人口里面,有非常一大部分是传统的农业贵族。
他们在非农人口中,并不表示为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存在,而是处于一个对工业压迫的生态位。
这30%的非农人口在持续不断的拉锯,以至于无法确定社会主流观念,完成对工业化转变进程的确认,不断的左右摇摆,来回拉锯。
就像前面说的,拉锯,摇摆多长时间是个头?这一拉锯就是几十年,这一摇摆,就摇摆到了下个世纪。
然后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一战后期俄国爆发工人阶级苏维埃革命。
直接越过什么工业化,资产阶级主导,直接工人爷爷上台,高利贷?资本剥削?都干碎!
吃过苦的一代人热血奋发,斗天斗地,然后过两天好日子,后面就开始修,修着修着就玩完了,这是后话。
把这个逻辑套入到日本身上。日本其实走的是德国的路子,他没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于是通过军队来为自己争取市场空间。
在他的社会内部,通过战争来夺取市场空间。
通过扩展市场空间来发展工业。
通过发展工业,来发展军事工业。
然后再反过来通过军事工业开拓市场空间,扩展生存空间的逻辑,已经得到了主流社会的确认。
我认为这个逻辑认知,在日本得到朝鲜和台湾之后,已经无法阻挡了。
想要阻止这个逻辑认知,就必须让日本吃败仗。
只有在日本无法使用军事竞争,来为自己争夺市场的情况下,此路不通,被整个社会彻底确认之后,日本社会才会想办法掉头尝试其他方向。
所以民国,日本之间必有一战。
因为日本没有那么狂妄,直接上来就去挑战西方列强,抢人家的殖民地,所以只能和民国斗个你死我活,分个高下。
所以日本必定要和民国的工业化势力分个高低,决个大小,来决定两国日后兴衰,存亡。
那么作为民国工业化代表的两个集团北洋袁世凯,东北张克,可以使用这个逻辑链条吗?
张克集团使用了部分,因为东北是完全的新兴市场,没有庞大的内部传统农业人口,在开始工业化后被挤出,然后进入工业。
东北的工业人口增加,一方面靠的是通过压榨农民,农业税收来进行,政府为主导力量的投资拉动。
一方面通过关税来确保自己小市场的完整,内部外部民间的投资。
一方面是,关内开始工业化以后,大量无法吸收的传统行业破产民众,传统农业增长剩余人口出关到东北,进入工业领域。
确实大大的增加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但我认为,就人口密度而言,东北是没有日本的内生化逻辑来的强烈的。
如果说日本因为传统行业破产的流民不断增加,然后加速工业化,通过军事战争夺取市场空间来发展工业化,然后再加速传统行业破产,这个逻辑把日本自己变成了一驾完整的工业化运转机器,内部就是高压锅,推着走,停不下来。
那么东北只能说是一个完成度只有一半的新型工业社会。
就如同美国一样,就算主导的领导层再怎么想,社会内部的人民,还是想着过自己的好日子。
社会上没有大量无处可去的失业人员,大家都不为生存空间发愁。
有空间,就有异见,没有机器一说。
而关内呢?北洋袁世凯治下最大的问题,就是俄国那个拉锯了几十年的问题。
俄国几十年都没有拉锯出来一个结果。
袁世凯凭什么就有那个能力在10年间拉锯出胜负?摇摆出结果?
所以直接说吧,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涉。新兴势力想要掀翻传统统治集团?难如登天,中国如果不是国运好,被老大哥推了一把。大家看看印度发展成了什么样子?就知道了,传统保守统治势力,在维持统治秩序上能有多牛逼,为了权力,膝盖有多好。看伊朗,国家多有定力。
20世纪是民国千年难遇的社会变革期,历史机遇期。袁世凯的北洋还没有经历10年时间的内部摇摆。
外部因素就狠狠的推了他一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随着战争的正式爆发,大量的人口被投入战争。很多强大的工业国,内部生产能力基本上都下降了。
不管是工业生产能力,还是粮食生产能力。
因为大量的工业生产和粮食生产都是需要大量的壮年劳动力投入的,当这些壮年劳动力被投入战争,那么物资生产和粮食就必然会陷入短缺。
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中国内地的铁路,在好几年的左右摇摆中,还是陆续联通了。以方便内地的物资向海外运输,出口。
东北主打的粮食出口也顺着市场大赚了一笔,进口了不少工业设备。
北洋、日本都顺着这个历史机遇大踏步的向前走了一步。
要知道在本时空没有1900年庚子赔款。清廷政府还在1899年和俄国在东北打了一场清俄战争。
德国是一个海外投送能力比较弱的后发工业国。国内领导层也有充分的认知,青岛孤悬海外根本就没有坚守的价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作为一个简单的海外钉子,是必然要被英法等国家的拔出来的。
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便宜我的敌人,不如便宜我敌人的敌人。
该把青岛直接送还给北洋政府才是。
但是德国的威廉二世是个神经质的皇帝。作为主动挑起世界大战的君主,对其实力的自傲和赢得世界大战的自信,让其不能接受投降这个选择。
于是青岛必然选择坚守,那么英法日俄在远东联合进攻青岛?
有一定实力的,把列强通过青岛,向山东半岛将近1000万人口的市场,进行商业品倾销,竞争而无能为力,视为眼中钉的北洋政府自然是要严重抗议的。
所以一方面作为海外列强商品倾销的据点,随着工业商品的来路被掐断,失去了效果。
一方面又因为北洋和列强的分歧无法确认结果,所以被搁置了。
在战争正式结束之后,随着世界的经济被战争破坏,进入市场收缩周期,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维护本国的商业利益。
英、法、日作为战胜国,接收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以弥补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
而袁世凯集团刚刚在战争中恢复了对山东将近1000万人口的市场控制工业增长。已经吃进嘴里的肉,凭什么要我再吐出来?
战争的乌云开始飘扬在山东半岛的的上空。
刚刚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英法,已经无力在远东压制日本。日本口头宣战,借着援助物资给英法,大发战争财。
所以基本上这一次战争,也不会有英法在后面支持,是日本一力主张,英法不想得罪日本,所以放任日本独走。英法只是想保有长江流域, 广州等传统的商业势力范围而已。
随着新开发的朝鲜和台湾市场日益饱和,战争结束后国际市场的严重收缩,为了给予本国工业,开拓新市场的日本,正式站上了前台,磨刀霍霍,准备开打了。
执行军队开拓市场,加强国家工业化的国家政策路线,长远战略是,逐渐压制,民国工业化势力,打断北洋工业化进程的势头。
这个时代,日本没有狂妄的直接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强行的消灭朝鲜国的存在,只是随着大流,把韩国作为日本的殖民地范围。
日本本土人口加上朝鲜、台湾殖民地,总人口超过7000万。
而北洋的袁世凯占据山东、河南,河北,山西。
这些年一直向外扩张,袁世凯集团的控制人口,也差不多是超过8000万人的。
山东半岛有胶济铁路,再往南有枣庄到南京铁路,长江水路联通。
袁世凯政府在沿海地区向南部扩张受到的阻力比较大。但是在内陆地区,西线石家庄过郑州铁路继续向河南大步扩张,在郑州向西边的西安平原扩张相对还是比较顺利,地方势力基本上都没得玩。
一直到接近南阳盆地,开始收到较强的阻力力,大概实力区域划分就这个样子。
过了南阳盆地,再向南,无论是长江水道两岸,还是沿着海边都是列强或者是沿海地区,南方本土化工业势力的倾销范围。
北边袁世凯对区域控制比较强。而南方的势力范围区基本上是商业流通区,控制力比较弱,势力混杂,那边的商品更挣钱,本地的分销商势力就倒向哪边。
其背后隐隐约约站着列强的影子,军事威胁。
有些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如果你是工业化的人才,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国家财政会将工业化路上的所有隐形成本,全部帮你支付掉。你只需要发展挣钱,每年就可以按百分比的速度越来越强,复式增长。
有些人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数代人的家传祖业,有朝一日突然间经营不下去了。
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不过是到处求一条活路。
但无论选择走哪一条路,也不过是别人的脚下之石,登天之阶,笼中之鸟,棚中之畜。
http://www.quanxilieshou.com/yt105274/4190758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uanxilieshou.com。全息猎手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uanxilieshou.com
具体怎么解释呢?大家结合前面的章节,张克在唐山建立西方新式工业钢铁厂,机械开采铁矿,刚刚出产钢铁,铁矿就立刻把唐山地区传统的冶铁行业全部挤垮掉了。
那些失业的传统矿工,铁匠,要么选择被收编,要么选择转行。
后面又随着北方铁路网开始快速建设,凡是铁路修到的地方,传统的铁匠根本就没有生存空间,传统铁匠只能从主业变成一个副业,这些人想要和祖辈一样,光凭借打铁就想要养活自己和家人是不可能了。
大家知道,自近代以后,海运技术进步,走海运的船运业也越来越发达,海运的风险越来越小。
但是传统走内地的漕运改海运,一直是争论不休。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一句,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什么意思呢?就是海运可能很好。但是通过内地的漕运,可是养活了100万的河运从业人口!如果改漕运从海路走了,那这100万人何去何从?没有土地空间安置,一个不好,肯定是要…反求活的。
随着轮船招商局,铁路总局,在北方快速增加船只,新开航线,铺设铁路。
整个北方所有的长途运输行业基本上都被新兴的轮船海运和铁路陆运系统垄断蚕食。
传统的漕运,车行等行业关于长途运输的业务基本上被打垮了。只剩下避开新兴铁路和轮船运输路线的偏远运输支线业务。
我在前面的章节里说过,粮食的运输按照15%的比例来计算损耗。这个数据当然是我大概估算的,一点都不准确,里面的要素,长途还是短途,伙食住宿,车辆牲口磨损消耗,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复杂了。
但是我们就用这个数据来计算。整个北方铁路网覆盖地区,山东、河北、河南和新加入的山西,山西有1000万人口。加起来就是一共7700万人口。
7700万人口的百分之1.5。将近100万人口,我们去掉一些避开了长途运输等主要线路的偏远运输市场,短线运输行业还能残留掉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算一半,这就是50万传统的运输行业从事人员必须要下岗了。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子承父业,可能都干了好多代的养家糊口的生路,突然之间就完蛋了,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了,必须要另谋出路。
他有多少种选择?投入到新兴行业去做工人,成为工业发展需要的廉价工人,代替机器。投入农业去做拥户,替代牲口,还是流浪等死?
这些失业人员可以挤进去的只有这三大方向,因为他们不向下竞争,新行工业行业没有足够的岗位,没有容纳他们的空间。
他们的生活毫无疑问是变得更加悲惨了。那些新兴的现代工业,每年投资回报超过20%,每年上百万银子的收入,就是从这些被击垮的几十万人和家庭的生计中一点一滴汇集而来的。
随着波及到的地区越来越多,新兴的行业越来越多,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有着生活空间地位的,传统行业从事人员开始大规模失业、破产变成流民。
这些人为了求活,就必须要去求职,进入人力市场去谋生。
而随着大量的人力进入求职市场,却没有足够的新兴工业岗位去满足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需求。
市场环境下的工资水平必然越来越低,以至于别提工资了,只要是给口饭吃,能活人就有人愿意干。
这就产生了一个逻辑循环。
越是发展新兴工业,就越是有传统行业的人会破产失业。
越是有破产、失业的人进入人力市场,农业,工业中底层的人员,工资水平就越低。
占比不小的低层人员,工资的水平越低,相关行业的产品就越发的具备竞争力,行业的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在农业和牲口争口粮,在工业和机器拼成本)
新兴技术工业出现的速度就越快。
工业技术进步迭代的速度就越快,相对的失业的人口就会更多。
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逻辑。
这个逻辑就是一旦农民社会进入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其速度只会增快,而无法停下来的内涵逻辑,为了更多岗位利润,去争抢更多市场份额,对投资获益最大的行业,还不能收税,收了,一时解渴,市场份额都会便宜别国。
在首批进行工业化的国家,比如英国和法国。在这些国家,这个逻辑有体现,但是却不是非常明显。
因为大量的失业民众可以参与海外的殖民地开拓,以此来暂时逃离整个工业化的逻辑循环。
但是没有大量殖民地来安置移民的国家呢?
比如说德国,德国为什么作为后发国家,他的工业却越来越强?凭什么?
就是因为大量传统的从业人员没有海外殖民地可以去,或者成本高更高,无法接受。
所以只能强迫性的被投入工农业人力市场,变成工农业,朝现代化转型的廉价的人力成本。
以此来降低了德国的工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才能作为后发的工业国家,却在国际市场中却越来越强盛。
那么俄国呢?前面章节我们说了俄国的非农人口大概是占总人口的30%。但它却被定义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后发工业国家,以俄国人口超过1亿的庞大基数,加上这个社会内部转化逻辑,就算拥有30%的非农人口,也绝对是强大无匹的工业国,或者在朝着强大无匹的工业国之路迈进,但为什么在世人的普遍认知中,它都是一个弱小的后发工业国呢?
答案就在于俄国的传统贵族农业地主阶级。
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封建势力,他们的实力太过强大,控制住了新兴工业,也就是说,俄国也是个新兴的工业国,但是在国内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却不是现代工业化集团。
是传统的农业贵族在主导着整个社会。
他们也控制着新兴工业集团的规模大小、和社会权利。
在1853年的俄国认为自己的国力强盛,可以向外扩张,但是在克里米亚遭遇工业国的阻拦,在自己的家门口,却被不远千里远征的英法击败。
以传统农业贵族势力,控制新兴工业势力的社会结构,被证明是落后的。
俄皇期望发动变革来改变社会权力构成。
这就是非常著名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但是俄国沙皇?他有几个师?
作为传统的社会主导阶级,国家的统治者,地主贵族们的力量太过于强大。
哪怕是沙皇在拉偏架,新生的工业化集团也完全不是对手。
这就是人心的厉害之处,被打败了又如何?俄国庞大的体量还是欧洲宪兵,我们可是在家里击败了拿破仑,没有国家可以打败俄国,不能扩张又如何?食利阶级表示为什么要变法?要让出权力?大家一起保守不好吗?
秦国不是面临灭国的危险,能变法成功吗?楚国之大,谁会想到自己会速亡?变法不就不了了之了吗?
我大俄外无强敌,何必变法?
这次改革有进步吗?有进步。但是进步了多少,有多少效果?我没有去具体研究过,但在我的认知之中,这次改革只是从传统的农奴制改变为了工奴制。
这个社会给新兴的工业集团腾出了发展的空间,但传统的农业贵族还是牢牢的把控着权利,保持着对工业集团的压制。
你们不是社会的主人,只是狗子和工具而已,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要不然大炮刺刀可不长眼啊!
也就是说,如果俄国的非农人口有30%,那最少是四五千万人的非农人口,这个时期拥有这样的数量,已经快比得上一些工业国家的人口总数了,但为什么如此弱小?就因为这30%的非农人口里面,有非常一大部分是传统的农业贵族。
他们在非农人口中,并不表示为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存在,而是处于一个对工业压迫的生态位。
这30%的非农人口在持续不断的拉锯,以至于无法确定社会主流观念,完成对工业化转变进程的确认,不断的左右摇摆,来回拉锯。
就像前面说的,拉锯,摇摆多长时间是个头?这一拉锯就是几十年,这一摇摆,就摇摆到了下个世纪。
然后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一战后期俄国爆发工人阶级苏维埃革命。
直接越过什么工业化,资产阶级主导,直接工人爷爷上台,高利贷?资本剥削?都干碎!
吃过苦的一代人热血奋发,斗天斗地,然后过两天好日子,后面就开始修,修着修着就玩完了,这是后话。
把这个逻辑套入到日本身上。日本其实走的是德国的路子,他没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于是通过军队来为自己争取市场空间。
在他的社会内部,通过战争来夺取市场空间。
通过扩展市场空间来发展工业。
通过发展工业,来发展军事工业。
然后再反过来通过军事工业开拓市场空间,扩展生存空间的逻辑,已经得到了主流社会的确认。
我认为这个逻辑认知,在日本得到朝鲜和台湾之后,已经无法阻挡了。
想要阻止这个逻辑认知,就必须让日本吃败仗。
只有在日本无法使用军事竞争,来为自己争夺市场的情况下,此路不通,被整个社会彻底确认之后,日本社会才会想办法掉头尝试其他方向。
所以民国,日本之间必有一战。
因为日本没有那么狂妄,直接上来就去挑战西方列强,抢人家的殖民地,所以只能和民国斗个你死我活,分个高下。
所以日本必定要和民国的工业化势力分个高低,决个大小,来决定两国日后兴衰,存亡。
那么作为民国工业化代表的两个集团北洋袁世凯,东北张克,可以使用这个逻辑链条吗?
张克集团使用了部分,因为东北是完全的新兴市场,没有庞大的内部传统农业人口,在开始工业化后被挤出,然后进入工业。
东北的工业人口增加,一方面靠的是通过压榨农民,农业税收来进行,政府为主导力量的投资拉动。
一方面通过关税来确保自己小市场的完整,内部外部民间的投资。
一方面是,关内开始工业化以后,大量无法吸收的传统行业破产民众,传统农业增长剩余人口出关到东北,进入工业领域。
确实大大的增加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但我认为,就人口密度而言,东北是没有日本的内生化逻辑来的强烈的。
如果说日本因为传统行业破产的流民不断增加,然后加速工业化,通过军事战争夺取市场空间来发展工业化,然后再加速传统行业破产,这个逻辑把日本自己变成了一驾完整的工业化运转机器,内部就是高压锅,推着走,停不下来。
那么东北只能说是一个完成度只有一半的新型工业社会。
就如同美国一样,就算主导的领导层再怎么想,社会内部的人民,还是想着过自己的好日子。
社会上没有大量无处可去的失业人员,大家都不为生存空间发愁。
有空间,就有异见,没有机器一说。
而关内呢?北洋袁世凯治下最大的问题,就是俄国那个拉锯了几十年的问题。
俄国几十年都没有拉锯出来一个结果。
袁世凯凭什么就有那个能力在10年间拉锯出胜负?摇摆出结果?
所以直接说吧,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涉。新兴势力想要掀翻传统统治集团?难如登天,中国如果不是国运好,被老大哥推了一把。大家看看印度发展成了什么样子?就知道了,传统保守统治势力,在维持统治秩序上能有多牛逼,为了权力,膝盖有多好。看伊朗,国家多有定力。
20世纪是民国千年难遇的社会变革期,历史机遇期。袁世凯的北洋还没有经历10年时间的内部摇摆。
外部因素就狠狠的推了他一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随着战争的正式爆发,大量的人口被投入战争。很多强大的工业国,内部生产能力基本上都下降了。
不管是工业生产能力,还是粮食生产能力。
因为大量的工业生产和粮食生产都是需要大量的壮年劳动力投入的,当这些壮年劳动力被投入战争,那么物资生产和粮食就必然会陷入短缺。
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中国内地的铁路,在好几年的左右摇摆中,还是陆续联通了。以方便内地的物资向海外运输,出口。
东北主打的粮食出口也顺着市场大赚了一笔,进口了不少工业设备。
北洋、日本都顺着这个历史机遇大踏步的向前走了一步。
要知道在本时空没有1900年庚子赔款。清廷政府还在1899年和俄国在东北打了一场清俄战争。
德国是一个海外投送能力比较弱的后发工业国。国内领导层也有充分的认知,青岛孤悬海外根本就没有坚守的价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作为一个简单的海外钉子,是必然要被英法等国家的拔出来的。
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便宜我的敌人,不如便宜我敌人的敌人。
该把青岛直接送还给北洋政府才是。
但是德国的威廉二世是个神经质的皇帝。作为主动挑起世界大战的君主,对其实力的自傲和赢得世界大战的自信,让其不能接受投降这个选择。
于是青岛必然选择坚守,那么英法日俄在远东联合进攻青岛?
有一定实力的,把列强通过青岛,向山东半岛将近1000万人口的市场,进行商业品倾销,竞争而无能为力,视为眼中钉的北洋政府自然是要严重抗议的。
所以一方面作为海外列强商品倾销的据点,随着工业商品的来路被掐断,失去了效果。
一方面又因为北洋和列强的分歧无法确认结果,所以被搁置了。
在战争正式结束之后,随着世界的经济被战争破坏,进入市场收缩周期,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维护本国的商业利益。
英、法、日作为战胜国,接收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以弥补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
而袁世凯集团刚刚在战争中恢复了对山东将近1000万人口的市场控制工业增长。已经吃进嘴里的肉,凭什么要我再吐出来?
战争的乌云开始飘扬在山东半岛的的上空。
刚刚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英法,已经无力在远东压制日本。日本口头宣战,借着援助物资给英法,大发战争财。
所以基本上这一次战争,也不会有英法在后面支持,是日本一力主张,英法不想得罪日本,所以放任日本独走。英法只是想保有长江流域, 广州等传统的商业势力范围而已。
随着新开发的朝鲜和台湾市场日益饱和,战争结束后国际市场的严重收缩,为了给予本国工业,开拓新市场的日本,正式站上了前台,磨刀霍霍,准备开打了。
执行军队开拓市场,加强国家工业化的国家政策路线,长远战略是,逐渐压制,民国工业化势力,打断北洋工业化进程的势头。
这个时代,日本没有狂妄的直接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强行的消灭朝鲜国的存在,只是随着大流,把韩国作为日本的殖民地范围。
日本本土人口加上朝鲜、台湾殖民地,总人口超过7000万。
而北洋的袁世凯占据山东、河南,河北,山西。
这些年一直向外扩张,袁世凯集团的控制人口,也差不多是超过8000万人的。
山东半岛有胶济铁路,再往南有枣庄到南京铁路,长江水路联通。
袁世凯政府在沿海地区向南部扩张受到的阻力比较大。但是在内陆地区,西线石家庄过郑州铁路继续向河南大步扩张,在郑州向西边的西安平原扩张相对还是比较顺利,地方势力基本上都没得玩。
一直到接近南阳盆地,开始收到较强的阻力力,大概实力区域划分就这个样子。
过了南阳盆地,再向南,无论是长江水道两岸,还是沿着海边都是列强或者是沿海地区,南方本土化工业势力的倾销范围。
北边袁世凯对区域控制比较强。而南方的势力范围区基本上是商业流通区,控制力比较弱,势力混杂,那边的商品更挣钱,本地的分销商势力就倒向哪边。
其背后隐隐约约站着列强的影子,军事威胁。
有些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如果你是工业化的人才,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国家财政会将工业化路上的所有隐形成本,全部帮你支付掉。你只需要发展挣钱,每年就可以按百分比的速度越来越强,复式增长。
有些人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数代人的家传祖业,有朝一日突然间经营不下去了。
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不过是到处求一条活路。
但无论选择走哪一条路,也不过是别人的脚下之石,登天之阶,笼中之鸟,棚中之畜。
http://www.quanxilieshou.com/yt105274/4190758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uanxilieshou.com。全息猎手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uanxiliesh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