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猎手 > 大乘妙法莲华经 > 第58集《妙法莲华经》

第58集《妙法莲华经》

    壬二、重颂 癸一、颂立喻;癸二、颂合法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一十九面,我们看壬二的“重颂”。前面是长行,我们把它做一个重颂。重颂当中分成两科。

    癸一、颂立喻

    先讲譬喻。譬喻当中有四段。

    子一、颂父子相失

    第一段,颂父子相失。父子相失里面又分成两大段,第一段是颂法说。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 闻佛音教

    欢喜踊跃 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

    尔时,摩诃迦叶尊者在前面讲出了一个长行的譬喻以后,他用这种偈颂的方式要再讲一遍,说:“我等今日,闻佛音教。”那么“今日”指的是什么呢?是法华会上。佛陀在《法华经》之前,为了让众生安住,讲了三乘教法,甚至于你也可以说五乘的教法,我们如果包容一点,把人天乘也拉进来。佛陀就是,反正你在外面流浪,你要的就是先安住,那就先回佛陀广大的家庭。我家广大,种种皆有,你要修慈善事业也可以,回到佛法的家,你修空性也可以,修六度也可以。总之佛陀施设了很多方便的教法,让你安住下来。

    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开始要把这个法的真实义开显出来了。就是说,诸位!你布施的时候,是谁在布施?你念佛的时候,是谁在念佛?佛陀开始怎么样?从法力不可思议到回光返照,你要看看你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议,这才是真正的家,前面那个安住是一个方便的家。所以,到了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把这些五乘的权法开出,打开,看到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

    这个时候,这迦叶尊者是怎么样?“欢喜踊跃,得未曾有。”佛陀在《法华经》之前,从来没有讲到心力不可思议。佛陀一开始是强调五乘的法力不可思议,你修五戒十善得人天的果报,四谛十二因缘成就涅槃,修六度成就六波罗蜜的功德,从来没有说是谁在布施、谁在修四谛、谁在修六度。到了《法华经》才真正地讲到是谁。所以,“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到了法华会上把整个五乘的教法打开来,用一念心性贯穿整个五乘的众生,所以“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这个“不求自得”,是整个《法华经》的核心思想。

    诸位!我们现在想一件事情:这个穷子到了大富长者家打工,他是为什么要打工?他要赚钱,他要赚取涅槃之价。他有所得心,如果没有经过方等、般若的调化,一直想要赚钱,他怎么可能变成儿子呢?在家族企业,会领工资的,绝对不是家族的一部分,所以他必须要达到无求。

    有一个修行人去问一个禅师,他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就我修一个法门修到万里晴空,整个乌云都被我消灭了,整个天空看去一片的蓝天,没有任何的乌云、白云,烦恼、业力都被我调伏了,请善知识印证,我这样修行的怎么样?“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这个善知识说:“犹是阶下汉。”你这个修行还没有到位,你还活在方便法,你还活在“法力不可思议”。当然,古代的人是很谦卑,马上顶礼说:“请师接上阶。”请你开导我。这个善知识只讲一句话而已,“月落后再来相见”。就是说,什么时候是你圆满呢?你想办法让那个月亮消失掉。当然,不是真的让月亮消失掉,就是你不要执着那个月亮。

    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开始靠佛法来安住是对的,我们靠念佛、靠持咒、靠各式各样的法力来安住。但是你真正要圆满,你一定要回光返照,你不能老是向外求。所以,当你放弃了法力的追求以后,你的一念心性、一心万行的心生起了,你就真正地跟佛陀回到共同的家了。

    这个地方就是说,当这个穷子在家里面工作,不再领工资了,这个时候他就有资格继承家业了,就是“不求自得”。这个地方是一个总说。就是他一开始求涅槃、求安稳,到最后他什么都不求。你什么都不求,那真如本性的门就打开了。

    我们经常说,诸位!这个世间上,你在修佛法,有两个人会回报你:你一直想求,那因果法则的门就打开了,因果会回报你。但是我要提醒你,当因果回报你的时候,烦恼业力也会加诸在你。凡夫的因果法则,是“有烦恼故,有诸业障故,有老病死故”。如果你说,我布施我无所求,我的目的只是开显自性的功德。当你拒绝了因果,真如的门就打开了。反正你只能够有一个,你不能又要因果、又要真如。就是说,你一定要有所求,那也可以,“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你要有所求,你就永远打工吧,这个真如的门就关起来了。

    这个地方,“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是整个《法华经》的思想。就是,你该怎么修还怎么修,但是当你放弃有所求的时候,真正的无上宝聚就打开了。

    这是一个略说。

    这以下广说,用譬喻,颂譬喻广说。这譬喻里面有四段。我们看第一段,舍父,“背父逃逝”。

    譬如童子 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 五十余年

    这个地方讲出一个譬喻。譬喻说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年幼无知,所以一时地颠倒妄想,心向外求,可能求财、求色、求名,各式各样的妄想,然后就怎么样呢?就舍离了父亲,远离了自己的家庭,然后到六道里面轮回,经过了五十余年,经历了整个六道轮回。

    当然这个地方的舍父逃逝,在古德的注解里面强调了一个观念,就是说,虽然这个儿子舍父逃逝,但关键是他确认了父子关系。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在大乘佛法里面或者小乘佛法里面栽培善根,你就确认了父子关系。不过这个地方,《法华经》并没有把人天种性的列进来,就是说,善根必须要跟出世道相应的,你只是修人天善法,佛法是不同意这个叫善根的。就是说,首先你一定要确认你具足大乘的善根,不管你是读什么经典,这样子你就确认了父子关系。

    父子关系表示什么?父子天伦不可失隔,就算你后来流失了,但是佛陀一定会把你找到,长跟远而已了。就是金刚种子是退而不失的,蕅益大师给它四个字,叫“究竟不退”。所以这个童子再怎么样幼稚无知,再怎么样舍父逃逝,关键是他曾经是这个长者的儿子,这个事实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只要你栽培过三乘的善根,那佛陀就总有一天会跟你相遇的。这是第一个,过去善根的栽培,当然,可惜的是他后来退转了。

    退转以后,我们看佛陀怎么样想办法来救拔他。我们看第二段的“求子中止”。

    其父忧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顿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

    砗磲玛瑙 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 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 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国

    商估贾人 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 围绕恭敬

    常为王者 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 往来者众

    豪富如是 有大力势

    前面是介绍这个流浪的儿子,这以下介绍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法华经》说这个父亲有两种身分。

    先看第一个身分。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他第一个父亲代表的是大悲善巧,就是应化身。这个应化身他负责管的是哪一块呢?就是凡夫、二乘这一块,还没有栽培善根,还没有入圣道的。这个人只要栽培了出世的善根,确认了父子关系,就算他没有成就圣道,这个应化身的内心是充满了忧念,而且四方推求。这个四方指的是三界六道里面的胎、卵、湿、化,在各种果报里面去追求。这是第一个,他内心的忧念。

    第二个,他实际上是有行动的,“求之既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那么佛陀,这个长者,这个父亲的第一个身分,不但是内心忧念,他经常地来到人世间八相成道。所以他“顿止一城”,他示现这个造立的“五蕴之宅”,他还会示现一个五蕴的身心世界,而且他会示现怎么样?娶妻生子,各种五欲的快乐。这是他父亲的第一个身分,这个身分就是专门管凡夫这一块的。

    再看第二个身分,这个管的是那些大儿子。我们这些流浪的小孩子是第一个父亲管的,第二个父亲管的是那些法身菩萨。“其家巨富,多诸金银。”这个父亲的第二个身分是什么呢?现出他的报身,广大的财富,有各式各样的金银财宝。这个“财”是福德资粮,“宝”是智慧资粮,“真珠琉璃”。

    还有什么呢?“象马牛羊,辇舆车乘。”这个报身不但是福慧具足,他心中有各式各样的法。象车跟马车表示中道的智慧,牛车、羊车表示空性的权法的智慧。还有各式各样的“田业僮仆,人民众多”,就是报身佛旁边有些法身菩萨做眷属。

    “出入息利,乃遍他国。”这个报身佛到处地转大**,有各式各样的跟众生的互动,普遍在各式各样的净土当中转大**。所以“商估贾人,无处不有”。商估指的是他方的法身菩萨,贾人指的是本地的菩萨,遍满在九法界。所以这个报身佛摄受的范围很广。

    “千万亿众,恭敬围绕。常为王者,之所爱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

    这个报身佛是谁爱念呢?是清净法身。佛陀那一念清净的法身就住在这个报身里面。这个地方指的是自受用报身。清净法身那个清净的明了的心性是住在哪里呢?住在自受用功德报身,无量功德,无量相好,永远享受常乐我净,自受用。

    那么他的他受用呢?是“群臣豪族,皆共宗重”。“如来现起他受用”,无量光明相好的报身,来摄受这些群臣豪族,法身菩萨。“以诸缘故,往来者众,豪富如是,有大力势。”这些法身菩萨为了听法的缘故,经常来亲近这个报身佛。最后总结,“豪富如是,有大力势。”从他的自受用,有广大功德;从他的他受用,他有广大的摄受力。

    这段经文就简要地介绍他的父亲。作为佛陀,他是“分工”的。报身佛管的是这些已经长大的儿子,这些儿子当然不会跑掉了。这些儿子是干什么呢?经常陪着报身佛到处弘法。现在比较担心的是小孩子。这些儿子虽然栽培善根,但是到处跑。这到处跑的是归谁管呢?就是这些应化身管,就是大悲善巧。这个应化身是心中忧念,四方去找这些小孩子跑哪里去了。

    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记载一件事。有一个退休的大将军到云栖寺去。当然,大将军带了很多地方官员,所以莲池大师就按照方便出来招待他们,带他们去大殿。一般我们佛弟子到大殿是先要拜佛的,这大将军虽然学佛,他没拜佛,只是点头问讯。莲池大师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见佛不礼?“既是佛子,云何见佛不礼?”有点诃责的意思。大将军是学过禅宗的,他说:“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云何作礼?”说我一念不生,我就是佛,他也是佛,两个一佛无二佛,为什么要礼佛呢?莲池大师就回答说,没有外相的住持之佛,哪来心中如如之佛?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就是说,虽然从圆满的角度来看,报身佛、法身佛,这种理体之佛是最圆满的,但是,作为一个生死凡夫,你如果不跟应身佛结缘,那你以后怎么蒙他救拔呢?

    我们说过,这个穷子流浪当中善根受到重大伤害,他的转折点就是跟佛陀相遇。你现在见佛不礼,那诸法因缘生,佛陀的心是大悲,但是佛种从缘起,虽然大悲,如果落入因缘,那就有亲疏远近的差别。所以就我们凡夫来说,我们重点还不适于那种去管大人的这些报身佛,我们重点是管这些到处流浪小孩子的应身佛。那么应身佛要结缘,就是透过身口意的皈依,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跟意业的观想跟赞叹。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跟佛陀结缘,是栽培未来得度的因缘,因为应化身对我们是真正的重要的。所以,“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这个是真正对穷子有帮助的应身佛。我们往后看就知道。

    这个地方讲出了这个长者的父亲的身分。

    这以下说明第三段,“父心忧念”,他的心情忧念。

    而年朽迈 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 死时将至

    痴子舍我 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 当如之何

    我们讲应身佛管的是凡夫跟二乘,他内心“而年朽迈,益忧念子”。应身佛当然是有生有灭,他示现生、老、病、死,所以他感到他的一期的教化即将结束,内心更加忧念这些流浪的儿子,所以“夙夜惟念”,不管是白天,不管晚上,不断地思念一件事:“死时将至”,我一期的教化即将结束,而“痴子舍我,五十余年”,这些善根没有成熟的、这些一天到晚打妄想的愚痴的众生,在六道轮回里面打转。而我的“库藏诸物,当如之何”?我这个一念心性本具的功德,不知要毕竟付托何人,我这个大乘佛法的法脉不知如何地传承下去。

    这说明应身佛的忧念。就是说,我们不断地打妄想,不断地流转生死,其实佛陀看在心里面是非常忧念的,非常担心的。

    我们看第四段的“子到父城”。

    尔时穷子 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 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 到父住城

    佣赁展转 遂至父舍

    我们讲善根的互相感应,这个穷子的善根跟佛陀的忧念终于感应道交了。感应道交以后,这个穷子就开始为了追求饮食、离苦得乐的关系,“从邑至邑,从国至国”,经历了六道轮回里面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经历了六道的所有果报。

    这当中“或有所得,或无所得”。“或有所得”,得到是什么呢?有漏的善法。他透过持戒、苦行、禅定,能够得到暂时的离苦得乐,暂时的温饱。“或无所得”,指的是对于大乘的无漏的善根,无所增长,因为他长时间没有遇到佛陀,没有佛法住世。所以,进步的是善法,但是退失的是大乘善根。所以他的结果,长时间轮回下来的结果只有两个:饥饿羸瘦,体生疮癣。虽然他不断地修善、持戒、修苦行、修禅定,但是缺乏大乘的中道法食,所以“饥饿羸瘦”。但是迷于我空之理而生起见思的烦恼,所以身体产生了皮肤病,疮癣。

    渐次地经历如是的辗转穷困以后,终于善根成熟了。我们讲过,善根成熟就是出世的善根成熟,那么终于跟父亲见面了,“佣赁展转,遂至父舍”。由于他修外道苦行,外道苦行虽然不是正道,但是它对我们的出离心是有帮助的,所以它某种程度加强他出世的善根。这个出世的善根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终于感应道交了,所以跟父亲终于在两千五百年前见面了。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了这个儿子的“舍父逃逝,久住他国”。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大乘善根怎么会退转?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说过去,在清朝有一个年轻人叫王鼎实。这个人年轻的时候聪明强记,非常聪明,而且读书的时候可以一读过去就不会忘掉,所以十六岁就中了举人。中举人以后他就进一步要考进士,到京城去考进士。到了京城,一考完试就生病了,病得非常重,找各式医生都没有用,所以他就知道他的死亡将至。临死之前,为了安慰他的父亲,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对他很期待。他说我即将要死亡,父亲你不要难过。他说,我不是你真正的儿子。我过去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我修习数十年,几成大道(所以他是有神通的,他能够回忆他的过去)。我过去在镜山寺修学,做老和尚的时候,我动了两个念头而没有对治:

    第一个,我看到荣华富贵的境界,那些大员外带着他家里的眷属去朝香的时候,那种荣华富贵的境界,我心生羡慕。这第一个。第二个,我看到少年登科,年轻人考上状元,考上功名,敲锣打鼓到山上来还愿的时候,那种荣耀的境界,我也心生羡慕。我几十年修行下来,虽然有点道力,但这两个妄想并没有消灭。因为这两个妄想的其中一个,少年登科,对功名的好乐,所以我投生到你的家里面做你的儿子。你不用担心,我死了以后,你没有多久会再生一个儿子,那个才是你真正的儿子,我只是个过客。我死以后还要去轮回一次,去偿还我上一辈子第二个妄想,就是荣华富贵的妄想。这个地方,在净土的念佛感应故事里面出现以后,那个作者就说,修学数十年,几成大道,被两个妄想耽误了。就是说,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会流浪呢?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妄想。

    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说是“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这怎么会有生死?就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就是说,你现在念佛念得好好的,你心中是心与佛合、心与道合,你是跟父亲在一起,跟你的家庭在一起,但是你妄想没有管好。你说我今生善根在啊,对!但是你已经埋下了一个来生流浪的祸根,因为你这个妄想没有管好,你来生就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这样来的。就是说,当妄想慢慢地增长广大,它的妄想力量强过你善根的时候,你就开始流浪了。

    所以这个就是说,这个穷子的善根本来是很强,但是没有管好妄想,最后就被妄想带走了。被妄想带走没关系,他毕竟有善根,所以终于父子相遇。

    子二、颂父子相见

    这地方有两段,先看第一段的经文。

    尔时长者 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 处师子座

    眷属围绕 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 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 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欲往佣作

    这一段是先说明子见父,儿子见到父亲的状态。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这个“尔时”,指的是佛陀宣说《华严经》的时候。在“门内”,这个门内就是在中道实相的门内,因为在《华严经》佛陀开显一心万行、万行一心,是整个中道的真空妙有。所以不但是有中道的智慧,还能够怎么样?“施大宝帐。”显现大悲的四无量心,这个叫“施大宝帐”。坐在师子座上,安住在中道实相,“眷属围绕,诸人侍卫”,他旁边有各式各样的法身菩萨来做围绕,跟三贤位的菩萨做侍卫。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这当中有计算,就是有广大数量的“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所以我们讲,不读《华严》,不知佛的富贵。其实《华严经》真正展现的是佛陀的富贵,六度的功德。佛陀的功德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布施招感什么富贵;佛陀的功德是一为无量。你到了法身菩萨以后,修布施具足六度的功德,所以他有无量无量的功德在《华严经》里面出现,这当中包括了“注记券疏”。注,大乘六度的功德,注就是广泛地去论述,一心开出来就是六度;记就是授记,佛陀为大乘善根成熟的授记;券,这个券就是心中的信用,就是四弘誓愿;疏,就是有障碍把它疏通,佛陀显现各种各种破障的——疏通障碍的法门。

    这个时候穷子在华严会上看到父亲,是既豪贵又尊严。豪贵指的是自受用,尊严指的是利他。“谓是国王,若国王等”,这个恐怕是大国王或者是王族。这个是报身佛嘛。所以内心“惊怖自怪”,就是责怪自己,“何故至此?”我为什么到这么一个尊贵的地方呢?他说:“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这个穷子长时间在生死轮回里面,他对自己没有自信,他以为到这个地方会被人强迫做这种困难而复杂的工作,所以“思惟是已,驰走而去”,离开了华严会上的诸佛菩萨的功德。干什么去呢?“借问贫里,欲往佣作”,希望到一个比较贫贱的地方做一个简单的粗活,来换取生活上的温饱。这说明,这个穷子长时间地轮回,他已经是变成了厌苦欣空,小智德薄。

    再往下看。前面是子见父,再看一下父见子。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长者看到儿子就不一样了,他可以说是“在师子座,遥见其子”。这个重颂讲得简单,其实我们看前面的长行文,这个父亲看到儿子的时候是“心大欢喜”,充满期待,他总是觉得:我当初栽培的大乘善根应该还在,是有期待的。那么他怎么样?“默而识之”,但是他没有讲出来,没有跟旁边的法身菩萨说,这个人就是我过去走失的儿子。他心中默然认之,但是没有说出口,只是心中默默地欢喜,并没有说出这是我的儿子。

    作为一个穷子来说,他整个大乘善根修复的关键,就是父子相见。我们一个凡夫,见佛是很重要的。在经典上说,我们能够跟佛陀相遇,好处叫做“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就是说,你如果能够跟佛陀当面地见面,他会给你一种强大的力量,就是让你心念当中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正念力。这个正念力会让你今生或者来生能够解决一切的烦恼跟业力,就是“能灭诸有苦”。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带着诸位大弟子到处游化,有一天到了一个婆罗门城。这婆罗门城,就是这整个城的所有人都是信奉婆罗门外道的。这个“婆罗门城”的王就很担心,说佛陀有广大的威德跟神通,他要是来这边说法的话,那所有人都信佛去了,我的信徒就减少了。他就规定,佛陀跟诸弟子进城的时候,所有人不能做两件事:第一个,不能供养佛陀跟他的弟子,不能供养;第二个,不能跟他讲话。违背的人罚五百个黄金。所以佛陀跟诸弟子进城的时候,大家都把门关起来,没有人敢在外面跟他互动。

    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有一个老妇人,这老妇人刚好在煮饭,去洗米。洗完米以后,她要把这个米水拿去丢掉。她出来的时候刚好撞见佛陀。她被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给摄受了,她就很自然地忘了国王的规定,就拿这个洗米水去供养佛陀。佛陀就慈悲地把钵拿出来,这个老妇人就把洗米水倒在钵里面去供养佛陀。

    供养佛陀以后,佛陀就现神通,从嘴巴放出金光,跑到空中绕一圈,再从空中回到他的白毫光。这个妇人看到这种瑞相以后,就感动地拜下去,念一句皈依佛:南无佛!佛陀马上跟她授记。他说,你会因为这次供养跟礼拜的因缘,未来十五劫的时间在天上人间享受快乐,要么人,要么天,你这十五劫不会到三恶道去;享受快乐以后,十五劫福报享尽以后,你会做一个人,然后在那一生成就辟支佛果。

    刚好佛陀这样子授记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婆罗门走过来,一听到就讥嫌佛陀。他说,佛陀!再怎么说您也是一个世间上让人家尊重的人,怎么能够为了饮食的供养而打此妄语呢?佛陀说,我生生世世不打妄语的。佛陀就把舌头伸出来,把整个头盖住。那婆罗门说,哦,这个人不打妄语,是真的。出广长舌相。

    但是婆罗门就不理解,说,她供养您一个米水,怎么就能够享受十五劫的快乐,又能够成就圣道呢?佛陀就说,你看远远的地方有一棵大树,这棵大树好几个人都抱不住,你知道这棵大树一开始是怎么来的吗?它那个种子,只有三分之一个芥子这么大的一个种子,但是它怎么样?辗转增盛,终于变成大树。这个种子你用阳光水分去栽培,变成大树。也就是说,这个大树是怎么来的?一开始是一个微小的种子,重点是这个种子种在了佛陀的身上。

    我们前面看到很多,我们讲到,成佛有一个了因的慧性,有一个缘因的善性。说你能够造作佛像、供养佛像、称念佛名,只要你跟佛沾一点边,皆已成佛道,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这个善根的栽培,除了法力还有佛力。诸位!我们一定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不能只是学法,而不跟佛结缘,这对你是非常不幸的事情。就是说,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因为佛陀是有广大的摄受力跟方便力。有些人他也不拜佛,也不供佛,他只是学习佛法的理论。你不跟佛结缘,那佛陀怎么救你呢?这个穷子他再怎么样的善根退转,他跟佛结下深缘,所以他能够跟佛陀相遇,佛陀就有办法方便摄受。

    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没有错,依法修学是对的,但是法里面少不了佛陀的地位,佛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讲父子相见,所以造成了后面的善根的修复,就是从这边来的。

    http://www.quanxilieshou.com/yt104472/416455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uanxilieshou.com。全息猎手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uanxiliesh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