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猎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五百二十三章 皇国兴废,在此一举!尊王攘夷,就在今日!

第五百二十三章 皇国兴废,在此一举!尊王攘夷,就在今日!

    林辅成的观点非常新颖,大明必亡于四阀并乱,这个观点即便是放在后世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里,也是颇为鲜明的,大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灭亡,成为一个可以谈论的问题时,事情会变得不一样,越是讨论,就会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这就是续命,对于可以任何可以给大明续命的讨论,朱翊钧对持有支持的态度。

    而林辅成讨论的四阀问题,大明正在一点点解决,或许这也是林辅成可以讨论的原因,如果在万历元年,林辅成刚刚抛出自己的观点,就会被封喉了,而且很有可能是彻底闭嘴,无论是当初的晋党,还是遍布大明方方面面的座师,都会想方设法的堵住林辅成叫嚣的嘴。

    这个人很讨人嫌,别人都在说大明向治,只有他一个人和所有人逆行。

    在林辅成这套大明过于自由的理论中,详细的论述了四阀并乱的危害。

    大明的客兵制必然造成地方割据的事实,因为客兵需要许多的投入,无论是军备还是粮饷,亦或者是维系成本,都是一笔天文数字,这也是各地军兵只有三千人数的原因。

    而地方掌握强兵必然造成税赋实质性的降低,财用大亏税赋再下降,朝廷只会越来越穷,各地领客兵的将领就要‘自寻粮饷’,殷正茂凌云翼都不同程度上让势要豪右乡贤缙绅认捐。

    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地方的总督会成为大明的节度使,藩镇问题就会出现。

    所以戚继光反复反复的强调,绝不可以看军屯卫所制度败坏,就废除掉。

    在这十年时间里,军阀问题上,大明恩威并重,解决了晋党,也阻止了李成梁向军阀的滑落,开始对边军发全饷,哪怕只是实物,但人心凝聚就是无价的。

    门阀上,兖州孔府、新都杨氏、松江徐氏、蒲州张氏,无论是绵延千年的旧贵,还是大明新贵,接连被族诛,已经有效的震慑了各地的门阀,有效的遏制了他们继续兼并土地,导致民不聊生的乱象。

    对于大明而言,林辅成反而觉得门阀的危害是极小的,晚唐风云变幻,当年黄巢转战万里,物理上消灭了门阀,后来的门阀们,都已经从历史里学到充分的教训,一旦天下失序,富有的他们却没有强悍的武力与秩序的保护,就是案板上的肉。

    纵向上有历史教训,横向上有大明朝廷的惩前毖后,算是让门阀开始逐渐收敛。

    而寄生于朝廷广泛存在的财阀,也就是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乡贤缙绅之流,也在改变,虽然大明朝廷和他们的斗争仍在继续,并且这個矛盾会一直延续很久很久,但朝廷的政令,在遏制在调节矛盾。

    过分的自由,这些财阀的兼并,就是从朝廷的口袋、从陛下的口袋里掏钱!或者说是以公肥私。

    这个矛盾是人性的矛盾,是长期矛盾,有史以来就存在而且也会长久存在,在物质大丰富之前,是没有彻底解决之法的。

    而座师制,则是学阀,在林辅成这篇雄文里,座师制诞生的学阀,的危害远比其他三阀,要大的多的多,林辅成将学阀称之为四阀之首。

    因为它对行政力量的破坏是极为致命的,对于朝廷的人才遴选也是致命的,换言之,它对秩序的破坏是最严重的。

    “林大师什么时候,才能不只是谈问题,拿出点解决办法来呢?”朱翊钧将林辅成的这本逍遥逸闻小心的收藏了起来。

    这本逍遥逸闻上,过度自由的危害。

    “林大师要是有办法,还在民间当个笔正吗?”冯保乐呵呵的说道。

    林大师对这些事没有一点的办法,他就只会放嘴炮罢了,这就是他的定位,而且他也不会越俎代庖,轻易去对朝堂的政令指指点点,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拎得清楚。

    这里面有个度,过了那条线,就会有人找他的麻烦,这条线就是涉及具体的政务,主张是主张,政令是政令,他提供任何解决办法,就是越线。

    “林辅成其实很适合御史这个位置,奈何没有出身。”朱翊钧不打算打破这个规则,给个五经博士就已经是格外恩典了,他连举人都不是,特赐恩科进士也跟林辅成没有关系。

    仁和夏氏,终究是没能逃过解刳院的命运,而范应期的遭遇,也让廷臣们心生警惕,愈发收紧了对阿片类强致幻、镇痛药物的管理。

    万历十年腊月来临,天终于放晴,大明京师沉浸在了过年前的喜庆之中,一切都是其乐融融。

    张居正带着礼部尚书万士和,拿着一本奏疏在通和宫门前开始拉扯,万士和不肯去,张居正非要拉着他一起去面呈陛下奏闻。

    “元辅是帝师,多少也顾及一下陛下,陛下勤俭仅次于太祖高皇帝,你现在上奏说这些事,陛下准许,那就是加担子,陛下不准,就是昏主,这个事儿,还是不谈的好,大明现在这个制度已经很好了。”万士和连连摆手,就是不肯和张居正一起往前走。

    “明明说好的,你事到临头,怎能突然退缩!”张居正还要往前走。

    万士和一听,立刻说道:“我一个谄臣,事到临头退缩了,不是理所当然?你一个正臣,咱们本就不是一路人,此事休要再提,休要再提。”

    张居正一听也极为恼火,立刻说道:“那就休要怪我把手伸到礼部去了!”

    “你伸,你尽管伸,我反抗一下,我就不是谄臣!”万士和一听立刻就笑了,满朝文武,谁不知道万士和身段最柔?张居正尽管伸手就是了,礼部不反抗,万士和的礼法,主打一个变通。

    张居正面色复杂的说道:“别人都说你万士和谄媚,你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礼部就是这样,难不成礼部要找个人,天天跟陛下对着干?那礼部尚书有几个脑袋掉的?”万士和也是理由十分的充分。

    “二位,陛下宣见。”张宏走出了通和宫的五道门,直接宣见。

    吵架吵到了通和宫,陛下就在御书房,还能不知道?在朱翊钧看来,这二位的演技,多少有点差了。

    张居正和不情不愿的万士和走进了御书房内,见礼之后,张居正呈上了奏本。

    “让朕看看,先生到底要做什么,大宗伯如此不情不愿。”朱翊钧打开了奏疏看了两眼,眉头皱了起来说道:“先生莫不是疯了?”

    “冯大伴,快去请太医。”

    冯保懵圈了,他呆滞的说道:“真的要请太医吗?”

    “那冯大伴你说,先生说要裁撤文渊阁,伱说说这个事儿,是不是得请太医诊治下,看是不是外邪入体。”朱翊钧翻动着手里的奏疏,满是疑惑的说道。

    “裁撤内阁?”冯保比刚才还懵,他呆呆的说道:“臣这就去请李时珍和陈实功过来。”

    “快去快去!”朱翊钧非常确信的说道。

    “陛下,臣没病。”张居正被这对儿一唱一和的君臣直接给气的脑阔疼,的确,他提出的建议,看似好像有点大病,但他也是经过了反复思虑之后,才有此疏。

    朱翊钧面色复杂的说道:“那没病,好好的内阁,裁了它作甚?裁了它朕用什么处理政务?”

    “陛下,内阁就是座师制的祸患源头。”张居正俯首说道:“再设常朝。”

    张居正系统的诉说了一下自己的设想,内阁完全裁撤掉,以六部为相,仍行廷议之事,并开皇极殿每日召开常朝,这样一来,外廷臣工,上至六部尚书,下至京官小隶,都能事事面呈陛下,如此一来政如流水,座师制的生存土壤就彻底消失了。

    “先生这祖宗成法,追溯到了太祖高皇帝身上,朕知道先生的意思了。”朱翊钧终于听明白了张居正的想法。

    就是把现在的皇帝、司礼监、文渊阁三元格局,回到洪武年间的皇帝完全专权,把能专的权,全部专在手里,就是洪武朝的一元格局。

    裁撤内阁后,皇帝搬个小板凳,坐在皇极殿门前,拿着一条条的奏疏,需要问谁就直接宣见,早朝时间不够,就开午朝,午朝不够就开晚朝,总归是能把事情都处理完。

    洪武朝大概有184类事奏闻,这套玩法,朱翊钧什么事儿也不用干了,无情的上朝机器。

    “先生,你看看朕,看看朕。”朱翊钧指着自己说道:“朕何德何能?”

    “陛下乃不世明主。”张居正觉得这套可行,因为洪武朝的一元格局,就是建立在了明君圣主的基础上,陛下极为勤勉,完全撑得起来这个制度的实行。

    “先生啊,太祖高皇帝起于微末,筚簬篮缕开辟之功,朕,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先生,太祖高皇帝那套,朕真的不行。”朱翊钧很少在某些事上,承认自己不行,但朱元璋那套,朱翊钧真的不行。

    这天底下有几个人行的?

    人朱元璋是从一个碗起家的,真正的起于微末之间,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马上天子,朱元璋当然有资格也有能力,干出一元专权这种事来,因为朝臣还没撅屁股,朱元璋都知道这帮人目的何在。

    朱翊钧哪有那么大的本事?别说他了,就连太宗文皇帝,当了皇帝,立刻就组建了内阁辅弼,被朝臣吵闹到,直接亲征北伐去了。

    裁撤宰相一元专权,朕受命于天,那是朱元璋独享的朝堂格局,后世有一个算一个,哪个皇帝能玩的转这套?

    “陛下可以的。”张居正颇为确信的说道。

    “先生太大看朕了。”朱翊钧揉了揉眉心,张居正可真的太看得起他了。

    林辅成说学阀,说座师制,张居正说姑息,说裙带,张居正说座师制的根源,起源于正统年间。

    因为大明朝会,就是从明英宗废掉的,那时候朱祁镇年纪小,不能理政,早朝呈奏八件事,而且每件事,都是早就议定好的,皇帝只需要拿着内阁的拟票,照着念就行了。

    早朝制度,名存实亡,到了嘉靖年间,早朝制度就彻底名亡实亡了。

    外廷的臣子见不到皇帝,所有人要跟皇帝说点什么事儿,都要经过内阁,这就是座师制的弊病源头,以张居正的想法,彻底裁撤掉内阁,一元专权,就是良丹妙药。

    新政走着走着,张居正终于把刀挥向了自己。

    这其实是有预兆的,张居正从万历元年开始,就让皇帝见外官、见县尉、见耆老、见喊冤百姓,也规定必须要初三开一次大朝会,见一下所有的臣工,再之后就是御门听政的五事疏,一直到最近的密疏,张居正都是支持的态度。

    张居正一直希望通过制度的设计,彻底解决掉官场上的姑息裙带之弊。

    一元专权在明君圣主的情况下能拉高上限,三元互相制衡的群体决策,则是能兜住下限。

    张居正的确开出了灵丹妙药,药到病除,就是这药引子,朱翊钧他有自知之明,没了内阁,朝堂也就能勉强运转罢了。

    “臣起初也是被元辅那么一说,觉得此法甚妙,但细想又觉得不妥,元辅非要拉着臣一起过来,臣没这个想法。”万士和挂出了免责牌,陛下不要认为是他万士和不忠君。

    “先生,要不看看考成法吧,朕倒是觉得考成法,已经足够好用了。”朱翊钧还是毅然决然的承认了相对于朱元璋而言,自己是个废物,这又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儿。

    “不如折中一下吧,日后外臣有机要之事,奏闻后,朕觉得有必要,就亲自召见一下。”朱翊钧还是拿出了折中之法,如果真的重要,必须要面奏,走完流程再宣见。

    张居正其实还想说服一下陛下,但看陛下态度坚决,只好俯首说道:“臣遵旨。”

    “正好先生过来了,长崎总督府送来了奏疏。”朱翊钧说起了倭国的事儿。

    本该死于万历十年六月本能寺之变的织田信长还活着,倒不是织田信长的心腹家臣明智光秀,忠心耿耿没有下手,而是因为大明的干涉,让倭国的局面发生了一些变化,织田信长推迟了他的进攻计划,导致明智光秀一直没得到机会而已。

    “自诩天下人的织田信长,决定放弃他布武天下的做法了。”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他要还政天皇。”

    “这。”张居正打开了长崎总督府的奏疏,看了许久。

    织田信长之前对大明投降,条件非常丰厚了,俯首称臣,只求大明能把宝钞的神通收了,倭国的局面已经足够的糟了,大明这一搅和,倭国这潭水彻底混了。

    大明不接受投降,织田信长选择了还政天皇!

    当真是:皇国兴废,在此一举!尊王攘夷,就在今日!

    朱翊钧看完了长崎总督府的奏闻,也不得说织田信长对于倭人而言,真的是人杰猛男,为了保住倭国不被大明的经济手段所迫害,织田信长打算还政倭国天皇。

    织田信长掌握的军事实力,即便是真的还政给了天皇,他还是天下人,只不过政令不再通过他的幕府下达,而是从天皇手里下达。

    织田信长要自己印钞,来应对来势汹汹的大明宝钞,将渡来钱和私铸钱的矛盾,转为渡来钱和本币之间的矛盾。

    “他做不成。”张居正也是挺佩服织田信长的,这个人还挺能折腾的。

    但张居正判断,织田信长他的设想很好,但他做不到,也不是织田信长能力不行,而是倭国不具备那个条件。

    织田信长无外乎就是想,通过天皇下诏,印倭国的宝钞,和大明宝钞对冲,若是有必要,就授予各大名私自印刷的权力,而后让倭国人都意识到,宝钞比擦屁股纸还不如,大家都不用,那宝钞的朘剥手段自然就失效了,也算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手段。

    这个应对手段已经很高明了,因为倭国多银山,只需要抵消了大明宝钞的冲击,就可以继续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了。

    “先生以为长崎总督府应该做些什么呢?”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击着问道。

    张居正有些好奇的问道:“陛下以为应当如何?”

    “什么都不做。”朱翊钧停下了手指,回答了张居正这个问题:“织田信长可劲儿的折腾,长崎总督府什么都不做去应对,看着倭国宝钞糜烂后,大明宝钞,反而更容易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眼看着他起高楼,眼看着他宴宾客,眼看着他楼塌了。”

    朱翊钧思前想后,有的时候,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智慧。

    织田信长打的算盘就是发行倭国的劣币,来促使大明宝钞的大量泛滥,这样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钞法的败坏,玉石俱焚。

    “陛下臣还是觉得废除内阁是可行的。”张居正立刻说起了之前的建议,一元专权,不就是明君圣主吗?这不是现成的?看陛下多明白一个人!怎么就不是明君圣主了!

    “先生!”朱翊钧摇了摇头说道:“此事不必再提了。”

    “还政天皇,这个事,织田信长做不成。”张居正十分确信的说道:“他爱惜名声,不肯用自己的名义去印宝钞,难道倭国那个久不理政的天皇,都不爱惜名声了?倭国的天皇只剩下名声了。”

    “最后,估计还是用自己的名声去印钞。”

    织田信长要做什么是一清二楚的,说穿了就是兑子,用倭国天皇的信誉名声,兑了大明宝钞控制手段。

    “且再看看吧。”朱翊钧仔细想了下,觉得张居正讲的有道理,反正都是静观其变即可。

    长崎总督府也在过年,织田信长还政天皇的举措失败了,消息已经传到了长崎总督府,张居正的判断非常准确,还政天皇这件事,织田信长想做也做不成。

    这件事终究是织田信长一厢情愿了,倭国天皇不肯答应,可以册封织田为征夷大将军,剩下的事儿,全权交给织田信长;除了倭国天皇不答应,织田信长的心腹家臣也不同意,还政是一连串的政治行为,这权还了,不是你想拿回来就拿回来的,哪怕倭皇是个牌位,但也是一直存在的牌位。

    还政天皇失败后,织田信长一狠心,开始以幕府将军的名义印钞。

    “陛下给的指示是静观其变,不过也说,任总督府自行判断,以总督府决策为宜,诸位以为呢?”长崎总督徐渭,看着手里的圣旨,询问着长崎地面诸位官员的看法。

    “陛下圣明。”孙克毅想了想说道:“还是什么都不做的好,织田信长愿意发宝钞就发吧。”

    长崎总督府的判断和陛下是一致的,过分谨慎的应对,反而不利于大明宝钞的推行,而且长崎总督府也没什么好办法,真的放开了宝钞的兑换,跟织田信长的宝钞拼个你死我活,反而落到了下成。

    大明宝钞无论如何也是有锚定物的,那就是大明的货物,倭国的宝钞锚定的只有债务,左脚踩右脚,只能天崩地裂。

    事情发展的角度,比朱翊钧和长崎总督府的判断还要玄奇一些,诡异一些。

    那就是,根本没有大名去京都领这些宝钞,实在是织田信长印的宝钞太过于稀烂,样张发到了各个大名手里,各个大名都是眼前一黑。

    就这玩意儿,能忽悠谁?

    大明宝钞的卖相是极好的,用的是棉纸油墨,轻轻一甩哗啦啦的响,字迹清晰,设计精美,防伪极其完善,大名们发大明宝钞,的确是收铸币税,但倭国上下也算认可,毕竟倭国也处于钱荒的状态,倭国不缺银,但缺铜。

    而织田信长的幕府将军,搞得宝钞,就是废纸一张,质量差,不能防伪,大名们拿这种烂纸,去换平民手里的银子,平民只会觉得大名们拿假钞忽悠人,糊弄鬼都没有这么糊弄的,印的跟冥币一样。

    两相对比,都是一样的铸币税,选择哪个不言而喻,哪怕是织田信长再次让步,但大名们普遍不怎么信任织田的宝钞,一顿饱和顿顿饱,连狗都懂的道理,倭国的大名们也明白。

    当然也有大名响应了织田信长的号召,去换了点信长纸钞,结果根本发不出去,退又退不了,打又打不过,只能吃个这个哑巴亏,再也不去换了。

    印钞,不是谁想印就能印的。

    “事情有点不对劲儿。”孙克毅放下了手中的算盘,看着总督徐渭说道:“咱大明宝钞,并没有弄的倭国上下鸡飞狗跳,反而是促进了商货的流转。”

    “这段时间,倭国上下的工坊数量,贸易往来,都得到了大幅度的上涨,凡是接受宝钞的地方,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甚至有万物竞发之景象。”

    “这不对,很不对劲儿,我们来倭国是捣乱的,不是来给倭国添砖加瓦。”

    孙克毅看着手里的账本,今年倭国增加了许多的手工作坊,而且白银的产出大幅度上升,整个倭国的发展态势,比孙克毅想的要好得多的多。

    也就是说倭国只需要付出更多一些的倭奴和游女,换到的宝钞,反倒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大明宝钞不是一个向下朘剥的利刃,反倒促进了倭国的发展,这十分有十二分的不对劲儿。

    徐渭笑着说道:“不,这很正常,因为我们在克制,宝钞最大的问题,就是锚定物和滥发,宝钞本就有锚定物,而现在我们在克制,没有滥发。”

    “猪也要养肥了再杀,等倭国人习惯了宝钞,就像是范应期磕阿片一样,再也无法拒绝了,到了那一天,倭国才是彻底崩坏的开始。”

    徐渭笑容有点瘆人,这就是读书人,心眼上长了个人。

    现在倭国的局面,就是徐渭故意的,他就是故意克制,让倭国内外,养成使用宝钞的习惯后,到那一天,就是任由大明予取予夺了,再开始滥发,挥舞镰刀疯狂收割。

    割韭菜,把根直接拔了,就没法继续割了。

    “表面上看,看似一片向好,但其实,倭奴和游女的输出在大量增加,今年送往元绪群岛的倭奴和送往腹地的游女,是去年的七倍。”徐渭拿出了另外一个账本点了点说道:“这才是繁华背后的代价。”

    这种繁华背后的代价是极为沉重的,割了铃铛的倭奴,卖到了腹地再也不回倭国的游女,人口的流逝,就是倭国国力的衰弱。

    再弱点,再弱点,就可以灭倭了。

    “今年棉布生意大增,一共卖掉了松江大布80万匹,松江小布120万匹,光是卖棉花,就赚了一百二十万银,如果是再加上兑换宝钞、倭奴和游女生意,长崎总督府收入高达298万银。”徐渭打着算盘,长崎总督府的收入高的吓人。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倭国人的苦难之上,但徐渭和孙克毅不在乎,而且倭国人似乎也不是很在乎。

    倭国的大名们反倒是天天催促着大明宝钞能够完全放开兑换,比长崎总督府还要急切。

    徐渭想了想说道:“现在只有吕宋总督府纳税,咱们长崎总督府也不能落于人后,准备一百五十万银,明年开春后起运京师。”

    就你殷正茂忠君体国?

    (本章完)

    

    http://www.quanxilieshou.com/yt104433/416125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uanxilieshou.com。全息猎手手机版阅读网址:www.quanxilieshou.com